盐田历史

根据传说, 唐朝时期, 一群来自福建莆田的人逃避"安史之乱", 迁移到海南岛儋州周围地区。由于这一地区广泛覆盖着火山玄武岩, 土壤贫瘠, 不适合农业。相反, 海湾的气候和水文环境适宜于盐的生产。此外, 丰富的火山岩为海盐生产提供了合适的材料。这些新移民巧妙地创造了这一独特且科学有效的海盐生产过程, 利用了当时的环境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"儋州长化县, 本是儋儿县...有五县:宜伦, 以下, 有盐。"据研究, 宜伦县位于今天儋州九洲镇附近。这份文献表明, 唐代儋州地区的盐产业为中央政府所知。官方盐田开始于宋朝建立。根据历史记录, 直到元朝, 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仍主要依靠煮沸来生产盐。洋浦盐场从"煮沸"转变为"日晒", 创造了"沙滴卤水"的过程, 这标志着海盐生产的重大进步, 并开创了中国利用风能进行海盐日晒的最早历史。这种盐生产技术在儋州沿海广泛使用, 并形成了相当的工业规模。其产品不仅供应当地居民, 还通过海上贸易出口到儋州以外的地区。
这种"风吹日晒盐制技术"是我们祖先通过长期生产实践积累的智慧。它代代相传, 积累并保存至今,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老石盐场始建于清朝。解放后, 几乎每户人家在政府的"四定"政策下经营盐田, 成为盐务局登记的"盐民", 规模超过 300 亩。老石的盐生产历史悠久, 从清朝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, 跨越三个朝代, 总计一百多年。解放前后, 老石生产的盐为盐生产队供应白沙, 昌江, 儋县等地, 始终需求旺盛。这个产业不仅为老石人提供了稳定的生计, 还确保了周边城镇和县的健康需求, 为国家税收做出了贡献。这是海头人民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。"一筐盐, 一筐粮。"许多村里的老人仍然记得解放初期老石盐田的价值。直到 1997 年, 老石仍有 32 户人家从事盐生产。后来, 政府强制征用给郑州水产公司用于养殖, 百年盐田被挖成了鱼塘。2022 年, 借助儋州市政府的生态修复专项资金, 20 亩古盐田得以恢复。老石盐田是重要的历史和人文文化遗产, 是大家共有的深刻而美好的记忆。日晒盐制工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 应永久保存。